找到相关内容17150篇,用时1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极堪注意的湮没中之摄论宗

    算是公允。现今印度地方,佛教久废,而印度教代兴,依着那武断者的意思,不是要说印度教还精於佛教麽。  总之,我们对於任何一宗,必须先有一种具体的研究,才可以下着批评,而这一种研究,又必须心胸明净,不挟...

    威音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8100987100.html
  • 从六师外道的考证而说到般若与业力

    Ajivika(邪命外道)之始祖。据佛教方面所介绍,则为主张极端之必然论Fatalism者,大意谓吾人之行为与运命,一切皆有自然运行所定之规律,任何皆莫能人为,假如就此放任之,则前後经过数百劫,自然而至解脱之域...

    威音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8101087105.html
  • 论唐代的佛教管理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

    敕令“宜每街各留寺两所”[46],两街合留寺四所,数量也大为减少。   武宗时期,统治者没有主动协调佛教与封建社会经济发展二者的关系,无视佛教的既有发展,骤然灭佛,必然不能解决社会的任何现实问题,更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7311187941.html
  • 论“大乘是佛说”的基本理念

    格局,同“小乘是佛说”一样,“大乘是佛说”的观点历来不折不扣地为我国绝大多数汉藏佛教学者所接受。从汉至清,这种观念几乎从未受到任何动摇。4   日本江户中叶的延亨元年(1744年)八月,富永仲基著《出...

    净旻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6552488639.html
  • 从身体的奥秘探讨生命哲学——以禅、丹道与密为主

    修道乃是转凡精、凡气、凡神为元精、元气、元神。要达到“三花聚顶”、“五气朝元”的境界。瑜伽、密宗有拙火与气、脉、明点之说,将身上的业劫气转为智慧光。以上任何一种,都不外是身、心、灵的升华过程。在心、神...

    熊琬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322888955.html
  • 变革社会中的社会心理:转换、失调与调适

    着,如政治心理、宗教心理等。   社会心理属于社会意识一般,它同其它任何社会意识形式一样,为社会存在所决定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。社会心理作为低层次的社会意识又属于社会意识特殊,它被社会存在决定和反作用...

    叶小文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325388985.html
  • 月溪法师讲禅宗修法(3)

    本无明净之体性者,则以任何方便不能净之,心本具妙明净体故,斯可以方便,拂去背觉合尘之妄念,而得背尘合觉以成佛也。   元本清净是佛性,佛性不会起无明,起无明根本是见闻觉知灵性,非佛性,如彼海水因风...明心见性之修行法门,即“用六根任何一根打破无始无明见本来佛性”是也,此一法门乃释迦佛在雪山四十九日所用之法门,亦即历代祖师明心见性之法门也,自佛法入中国,睿圣之士,闻道开悟,欲登佛地者,不可指数,而明白指出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9392389258.html
  • 月溪法师讲禅宗修法(2)

    人一旦证入本体,便是“见性成佛”,超出轮回生死得大受用,学佛之最后目的在此,故佛教中无论任何宗派,皆以禅法为根基,并视其方法之是否澈底(即能使人见性与否)而判其优劣,如小乘断六根破我执,但结果落于法执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9392389259.html
  • 藏区的神山

    到新石器文化遗存的系统发现,充分证明青藏高原上居住的人类群落都来源于本土,而非任何异国它乡。这说明,雪域藏乡形成的雪山之文化的核心支柱——藏人文化无可置疑地也发源于广袤的雪域藏乡。并在漫漫的历史演变之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42989823.html
  • 〈四教颂〉试解

    开导作用。   丙、所缘缘:心与心所攀缘的境界,也就是认识的一切对象。   丁、增上缘:除了上述三缘,任何一件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影响与作用的都是。   (4)观生行:使苦果相续不断,承受后有五阴,...主义者。认为人身是由七种原素构成。七种原素一离开,就会死亡。所以善恶于我无任何责任。阿耆多,也是唯物论者,认为人是四大合成,死后一物不存,故人生的目的要在快乐,因此排斥伦理。下兰迦叶主张纵欲。他们怀疑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43589825.html